2008年1月9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九版:读图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诗影并茂老树笑
本报记者 陈立波/摄 李道演/文

  在过去的六年里,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走遍了义乌的山山水水,只为寻找那些虬枝参天、绿荫蔽地的古树名木。每每寻访到,老人便拍下照片,还自创诗文颂扬古树精神。六年之后,所有的汗水凝聚成一本《古树吟》,书写了“义乌林业史上独具文采的闪光一页”。
    老人叫朱中宝,是义乌市畈田朱上宅村人,早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,多年从事电台采编工作。一和朱中宝聊起有关古树的话题,他立马来了精神,情绪也会激动起来。“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,一棵古树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,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天书。”朱中宝说,他为古树留影配诗就是想唤起人们爱护古树名木的意识。
    在朱中宝那并不宽敞的家里,几张拼在一处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古树名木的材料,还有那架用掉了上百个胶卷的老式相机。朱中宝对古树的执着也曾有人不理解,但他爱人却始终给予他最大的支持,她说:“保护好古树,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财富。”
    朱中宝告诉记者,在义乌乃至金华其他地方,古树曾受到村里人极大的崇敬,在他的记忆中,那时的村庄几乎都有许多高大的古树,以至于村民们走南闯北都有个惯性———看村先看树,一说起某某村,人们总是会先记起那里有棵什么树。在义乌当地还有个习俗,小孩子都要认两棵大树作为“父母”。60年前的朱中宝也曾在父母的引导下,虔诚地跪在两棵有着300年树龄的樟树底下,祈求“树父树母”的庇护。
    然而,时过境迁,家乡的古樟树一棵一棵消失了,这使他深感惋惜。“我们对这些古树的感情是现在很多人体会不到的,现在经济发展了,可是那些古树却越来越少了。”朱中宝到一些村庄寻访古树,有村民不止一次地询问:“你是要买树吗?”每次,朱中宝都会控制不住地生气,对他来说,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“父母树”被砍更痛心的了。“溪声悦耳绕门墙,草色清心绘绿廊。何处风光堪入句,双桥巧对古双樟。”这是《古树吟》中朱中宝为两棵古樟配的诗。为了完成《古树吟》这本书,朱中宝花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,也经历了无数困难。他曾为拍摄一株百年玉兰而三进山村,也曾为确认一棵植于南宋的巨大龙柏的故事而遍访老人,还因寻访一棵古树与同伴走散,同伴差点组织搜救队去找他……
    朱中宝说,他写这本书,直观地说是为了宣传保护古树名木,让大家更加注意保护生态环境;另一层意思是,写树也是在写社会、写人的生存状态。“如何对待古树,折射出来的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。”